预计今年全年用电量增长在6%左右
中广网北京11月13日消息 13日13时,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副主席史玉波先生做客中央台,介绍国家电监会依照法律、法规统一履行全国电力监管职责的相关情况,同时和媒体主编、业界专家现场探讨限电弃风、民间资本进入电力行业、电力体制改革等方面的问题。
第一财经日报总编秦朔:如何看待社会用电量增幅的下降的变化,以及它在接下来的经济上的含义。未来的用电量趋势会是怎样的?
史玉波:今年以来,全社会的用电量增幅与去年相比有所下降,1-9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4.8%,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了7.15个百分点。
我们分析,今年全社会用电增幅的下降除了天气因素以外,主要的原因是工业用电量的下降和放缓。工业用电在全社会的用电当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占到75%,今年1-9月份的数据中工业用电量只同比增长了2.9%,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了9.1个百分点,这就是导致用电量下降的主要因素,这也反映了我们国家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
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根据我们掌握的最近的情况,9月份以来已经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根据快报数据显示,10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速已经到6%,大大超过了9月份和前三个季度的增长,我觉得这也显示了我们经济增长已经有企稳回升的态势。
我们预测随着经济的好转,用电量在今后几个月还会保持平稳、快速的发展,我们预测今年的电力增长可能会在6%左右。
解决风电厂弃风问题需采取综合措施
中广网北京11月13日消息 13日13时,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副主席史玉波先生做客中央台,介绍国家电监会依照法律、法规统一履行全国电力监管职责的相关情况,同时和媒体主编、业界专家现场探讨限电弃风、民间资本进入电力行业、电力体制改革等方面的问题。
嘉宾文钊: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火电占了大约70%以上,新能源如风电、太阳能占比很小。不过记者最近在采访中发现,这些年风电装机容量增长非常快,但是利用率却出现了下降,一些风电的大省区像内蒙古就出现了弃风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对此电监会有什么样的建议和对策?
史玉波:风电是一种可再生能源,近几年来,咱们国家非常重视风电的发展,到去年底,全国并网风电装机容量达到4500万千瓦,到目前为止已经超过了5000万千瓦,已经成为第一风电大国。
风电的发展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对促进能源结构特别是电力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出现了一些风电厂弃风的问题,甚至有的地方还比较严重。
我觉得造成弃风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风电厂的规划与电网的规划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不协调,风电厂的建设速度和整个电网特别是送出工程建设有不同步问题,影响了风电厂的正常运行。
二从风电发展来讲,应该多鼓励风电就地消纳,但是由于当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原因,风电不能在当地完全消耗,所以有一部分电要送出来。那么在送出来的过程当中,送出输电线路能力的不足也影响了送出。
三也是很重要的原因,风电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也有间歇性,它的运行需要电网做好配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要做好调峰。
有一些地方,电网调峰能力不足,特别是三北地区,大家都知道华北、东北、西部到冬季要进行供暖,我们首先要保证供暖机组的运行,保证老百姓的用热,这样的话调峰上就出现了问题,在运行方式不允许的情况下,也出现了一些弃风的问题。
最后是整个风电厂运行的机制政策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我觉得主要是这么四个方面造成的。
对于如何解决风电厂弃风的问题,第一是要高度重视规划,能够使风电厂的建设和电网配套,特别应该鼓励风电厂尽量就地消纳。
第二是采取一些技术措施,加强运行的管理,比如说提前做好风资源的预测,安排好电网的运行方式,尽量保证能够全额把电送上去,减少弃风。
第三是应该完善价格的政策,鼓励一些风电厂搞一些储能的项目,电多的时候把它储下来,等需要的时候再把它释放出来。我觉得这些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些办法。总之,应该采取一些综合的措施。
作为电监会来讲,我们主要做好三件事。第一是加强对风电全额保障性收购的监管,能够保证风电全额保障性收购,这也是我们国家法律所规定的。第二是在满足当地需求的基础上,加强交易的监管,使风电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做到资源优化配置。第三是要保证风电厂的安全,保证它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
将加快《电力法》修改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11年,全国社会用电量达到4.7万亿千瓦时,与中国47万亿元的GDP相对照,一度电差不多创造了10块钱的GDP。电力行业贡献之大毋庸置疑,但是围绕电价偏高、行业垄断等方面的民众质疑却一直不断。
对于中国的电力行业来说,过去十年,非同一般。一方面,截至2011年底,中国的发电设备容量和电网规模都已位居世界第一,看似一片光明;另一方面,电力体制改革却仍在垄断阴影中艰难前行。这其中,十年前成立的中国电监会一直在努力扮演改革的推动者。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副主席史玉波昨天(13日)中午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十八大”特别节目《做客中央台》,详解电力用量新趋势,表示电力法的修改还将进一步加快。
史玉波:提到电,我的第一反应是光明。
从早年于华北电力大学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毕业,到2002年参与创立电监会并担任副主席至今,史玉波的人生履历与“电”紧密相连,“光明”既是他对“电”的解读,恐怕也是他对于电力行业的期待。不过,对于他所在的电监会来说,角色却稍显尴尬。和风光无限的超大型国有电力企业相比,作为电力行业的最高监管机构,电监会却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风光。
记者:你听说过电监会吗?
民众:不清楚。
民众:只是听着这个名词很耳熟。这种垄断行业还是不好,他们说电费多少就是多少。
民众:是专门监管电力系统的一个机构,应该就像银监会一样。他们的工资是不是特别高啊?
这样的问题,正凸显了民众对于电力行业的刻板印象。当然,监管机构不同于电力企业,民众更关心的,显然是电监会之于电价的作用。目前,中国的销售电价包括了上网电价、输配电价、政府性基金和附加费,主持人郭静向史玉波抛出了问题。
郭静:电监会在电价的制定领域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史玉波:第一个是价格的审查,跨区域输电线路的输电价格。第二个是价格的检查,同时对价格的违法行为提出行政处罚建议。第三项工作是向有关部门提出电价价格、电价政策以及调整电价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与百姓家中天天走字的电表紧密相连的,是有经济运行“晴雨表”之称的全社会用电量数据,《第一财经日报》总编秦朔首先代表媒体提问团提出的问题,正是电监会手中的这个“表”。
秦朔:请问史主席如何看待现在社会用电量增幅同比下降的变化,以及它在接下来的经济上的含义,未来的用电量趋势您估计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走向?
史玉波:9月份以来,已经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根据我们的快报数据显示,10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速已经达到6%,大大超过了9月份和前三个季度的增长。我们预测随着经济的好转,用电量在今后几个月还会保持平稳、快速的发展,今年的电力增长可能会在6%左右。
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现场点评说,企稳回升的态势存在,但是需要采取措施,加以巩固。
姚景源:目前中国经济在持续连续七个季度下行,出现了企稳回升这样一种良好的态势,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巩固和发展这种企稳回升的态势。我们党的十八大即将闭幕,我们确实一定得扎扎实实的贯彻十八大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作为电力改革的产物,电监会自然不仅有晴雨表,更应是改革的推动器。《经济观察报》副总编文钊的问题直指颁布17年来未曾修改、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改革掣肘的《电力法》。
文钊:电力监管方面的法律还是有些缺位,这也制约了电监会作为监管机构去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很想知道的是,目前《电力法》的修法进度怎么样?如果说有问题的话,这个“难”难在哪里?
史玉波:随着电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法》已经明显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些重要的问题大家还需要形成一些共识,比如说电价的架构,包括电价的形成机制,政府的管理体制、监管体制是一个什么架构,都需要在法律里头有一个明确表述。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大家对电力改革或者市场化改革认识上的统一,《电力法》的修改可能会进一步加快。
走出直播间时,史玉波问主持人郭静:“我没回避吧?”首次做客中央台的他显然在以开放的态度面对电力体制改革这样的攻坚性难题,不回避,也是改革者应有的态度。(信息来源: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