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呼啸,寒冬来临。2023年12月下旬,新一波冷空气来袭,天津市最高气温已降至零下5摄氏度。大风萧瑟下,大街小巷的人们裹紧棉衣,行色匆匆。民众反映,这是天津地区近几年来的最冷冬季。
持续数日“断崖式”降温让保暖保供工作的重要性凸显。“双碳”背景下,“既保暖,又降碳”是这场民生大考中直面的一个问题。2020年以来,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创新综合能源服务模式,推行“电+暖”入校园、进企业,先在校园做试点示范,逐步在企事业单位推广。近三年时间,“电保姆”兼职“热管家”,以清洁供暖的方式为天津市打赢蓝天保卫战,实现地区“双碳”目标做出了示范。
空气源热泵提供热能
走进天津市武清区黄庄滨河道小学校园,清新明亮、美观大气。
这是一所新建小学,于2023年9月投入使用。寒冬之下,这所新投用的学校供暖质量如何?记者在校园环顾一周,并没有找到锅炉房,校园西北角四个大“方块”却特别醒目。看到记者有疑惑,滨河道小学后勤部负责人刘福良笑着向记者介绍,那四个“大方块”就是他们学校的“锅炉房”。
推开滨河道小学教学楼门,一股暖意迎面扑来,与室外的冰冻寒天对比明显。
据刘福良介绍,2023年8月29日,武清区黄庄滨河道小学与国网天津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签订供热托管合同。按照合同内容,国网天津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一次性投入清洁供暖设备,以电采暖代替传统供热,采暖季按照38元/平方米收取供暖费,相比传统供暖每平米节约2元左右。校方无需在供暖基础设备上额外投资,供暖费用全部在电费中体现。“这样既节省了校方的基础建设投资,减少供暖开支,安全性、环保性也大幅提升,最主要的是保证了室内温度,提高了舒适度。”
“空气源热泵的工作原理是将空气中的低温热量利用少量的电能驱动压缩机工作,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通过冷凝器或蒸发器进行热交换对冷水加热,再利用循环系统将热水转移到供暖管道,以满足学校的供暖需求。”国网天津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滨河道小学项目经理卢德志向记者介绍称,滨河道小学项目共建设了4套空气源热泵,每年可节约标准煤8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30吨。“通过采用空气源热泵的清洁供暖,滨河道小学实现了供暖供电一体化。”
供电职工兼职“热管家”
供电企业提供供暖服务,听起来像是电力行业的一次“跨界”,事实上这是受用户和环境的多重影响而形成。在过去,学校一般使用燃煤、天然气锅炉提供暖气,近几年来,因环保、安全及经济性三方面因素的影响,这种传统落后的供热方式逐步被淘汰。清洁环保、节能省电、稳定舒适的空气能采暖热泵供暖形式成为企事业单位冬季采暖的首选。
据国网天津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运维管理专责李晓波介绍,空气热源泵项目从2020年开始在天津地区推广示范,推行3年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天津市新华中学为第一批示范点,该校供暖面积共计3万平方米,3年来,累计节约取暖成本18万元。
记者了解到,天津市新华中学清洁供暖于2020年11月正式开始,在原有的供暖设备上进行升级改造,采用电锅炉采暖+空气源热泵串联逐级供暖,极大提升了设备供暖效能,一个采暖季可以节约标准煤411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99吨。
“这个清洁供暖项目最大特点是智能化程度比较高。通过数据采集装置,及时将校园供暖设备的温度、热量、电力压力等数据传输到智慧能源服务平台,平台会依托大数据来匹配出多种节能套餐,为用户设计出最优化用能方案。而在智能化管理之前,用户单位需要设立24小时专门值守人员(锅炉工),遇到问题还需要锅炉工前往现场处理。现如今,这些工作都可以在电脑上一键搞定。”李晓波说。
据悉,结合校园人员密度与日照情况,该平台还会调动水泵进行变频的运行,保持供暖温度的恒定。师生放学后,平台又将机组调整为低温运行状态,最大程度降低能耗。
“自从使用了空气源热泵供暖后,我们也不再设置锅炉工这个岗位,在减少人员工资开支的同时,彻底杜绝了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的发生,安全性大大提高。”天津市新华中学总务科主任康寿春对记者说。
据国网天津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技术工程部经理韩慎朝介绍,
2023年供暖季,国网天津电力综合能源公司清洁供暖在运项目22个,服务供暖面积57.21万平方米,年供热量11.74万吉焦,年用电量1304.49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0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57万吨。与传统供暖形式相比,为22家企事业单位年节约采暖成本约115万元。
“下一步,综合能源公司将积极推动省级智慧能源管控平台落地应用,促进项目数据平台接入,按需优化用户采暖运营策略,扎扎实实做好冬季供暖工作,用心用力办好民生实事。”韩慎朝说。(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