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i时代报》报道,“你们不让我带,我吃掉总可以吧!”在广州白云机场,一名中年妇女在安检时因为被告知所带的榴莲属于异味食品,不能带上飞机,一怒之下把一只近3公斤重的榴莲当场砸开吃掉,果皮丢弃一地。看到这条报道,我在惊叹于女乘客的“豪爽霸气”的同时,也为机场安全工作的严谨而欣慰,不免对这样的机场工作人员表示一下钦佩。常听到国民对欧美国家公民驾车凌晨不闯红灯而啧啧称奇,对新加坡整洁的环境而羡慕不已,同时对国民素质的自省也是此起彼伏,近日对“中国式过马路”的声讨不正是活生生的例子吗,其实,我觉得,差距不在于经济,而在于我们对制度的态度。
“什么破制度,这么麻烦!”“没事找事,多此一举!”类似的话我们是不是常常听到呢,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也常说呢?又有多少制度在这样的抱怨声中成了一纸空文,当然我们不否认制度中的不足与缺陷,但我们似乎少了太多对制度的敬畏,这是一种习惯,一种品格。当制度的针刺触碰我们时,我们习惯性的举起了盾牌,更有甚者,直接举剑回刺过去。不是说制度要以人为本吗,那我怎么会觉得不舒服呢?究其原因,我们搞混了一个概念,以人为本不等于以“我”为本。在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假如您有一架私人飞机,邀请三位自幼相伴成长起来的至交登机旅游,他们携带危险品登机的风险有多高呢,我相信答案是很低很低,您不会查验他们的行李的,如果您想气氛更热烈些,邀请二十位朋友同往呢,这些人只是与您相熟的朋友而已,您认为他们携带危险品登机的风险又有多大呢,假如您邀请二百位朋友同往呢,此时的风险又有多大呢,我相信您一定会对登机的朋友进行安检的,虽然您知道他们会有抱怨。如果我们就是那二百人中的一员,您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和举动呢。以人文本就是要保证最广泛人群的利益,制度是保证人性化的保障,不可能让百分之百的“我”满意。
我们之所以建设制度,就是要让“安检”保证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如何正确看待制度,我认为需要先明确下面几个原则:
1、缺陷原则:所有制度都有缺陷,对制度的完善是持续进行的。
2、牺牲原则:没有失就没有得,一定会有人的利益受到伤害。
3、阶梯原则:不同的时期需要不同的制度,不存在永远有效的制度。
4、底线原则:制度不可以挑战。
在这里我想着重说一下底线原则,因为如果这个原则不能被坚守,制度就会失灵,制度失灵的后果远远超过制度缺失,因为那意味着管理者公信力的丧失。对制度的坚守并不是一件易事,我想跟大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聊聊,到底执行一项制度会有什么样的收益与成本呢,听起来很深奥,其实很简单。我来举个例子:一组工人在生产线上进行生产,其中一名工人偷懒旷工,其他人分担了他的工作,这名工人的旷工举动为他带来的收益就是“享受休息时光”,成本就是“产量的下降”,收益是他独自享有的,而成本却被其他工人分摊了;生产线的考勤检查人发现旷工行为后,监督旷工者回到工作岗位,对这名检查人而言收益是什么呢,就是“产量的稳定”,但这个收益被生产线的工人分摊了,成本又是什么呢,就是“人际关系的危机”,这个成本只能由检查人自己承担,这就是违反制度者的“收益独占、成本分摊”与检查人的“收益分摊、成本独担”。所以,我们都不愿意做检查人,而制度被违反后不能及时得到制止与惩戒,情况将愈演愈烈,最终导致制度的失灵。“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我们最熟悉的对检查人的对抗心态,其实这个心态很正常也可以被理解,但这种心态更适应于农业化简单分工阶段,成败更依赖于个人的德行,我们很容易相信一个人可以种好一亩地,但无法相信一个人可以组装出一架波音客机,因为每一个螺丝的安装都必须严格按照流程操作,如果万分之一的错误被漏检,都会酿成机毁人亡的惨剧,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靠个人的自律与德行已经无法满足复杂社会分工的需要,必须依赖于程序与规范实现科学化的管理,履行制度中的检查环节是实现科学化管理的根本要求,与对个人的信赖与否无关。
希望大家能够少一些“特事特办”、“网开一面”……,多一些对制度的敬畏,多一些对制度制订者和检查人的理解与包容,请各级领导能够做制度坚定的执行者,能够做检查人坚强的后盾,让我们在制度下愉快的生活与工作。(津能双鹤公司 李粤)
(注:文章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未经作者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