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逐日领“核”心

 


追风逐日领“核”心

——天津电建公司新能源建设不断打造升级版

陈超

1月5日,中国能建天津电力建设公司承建中广核福建宁德核电站2、3、4号常规岛及BOP检修工作正式展开。目前,初次检修顺利完成并得到业主的好评,为后续检修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天津电建积极推动业务结构和发展方式的“两个转变” ,不断加快转型升级,积极投身以核电、风电等新能源领域建设,实现提质增效。

坚定信心 扎根核电建设

 2014年5月4由天津电建参建的我国首座海岛型核电站―――宁德核电站2号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试运行。建设过程中,天津电建多次收到收到中广核业主的感谢信,为其在机组商运过程中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点赞。

要追溯天津电建的核电发展史还得从上世纪讲起。早在1998年,该公司就看准未来电力发展趋势和核电广袤的发展空间,大胆提出“民用核承压设备安装资格许可证”认证设想,并积极组织人员走访了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通过走访与考察,看到了核电未来前景,坚定了瞄准核电,开拓新领域的决心。2000年,他们着手进行核电资质认证的筹划与准备工作,于2001年获得了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民用核承压设备安装资格许可证,拿到开启核电大门的钥匙。2006年,该公司成立核电建设分公司,并成功中标第一个核电项目——岭澳核电BOP安装工程,踏出了正式步入核电领域的第一步。此后,在拿到宁德核电一期、二期常规岛、BOP建安、核岛分包以及防城港核电站EPC总承包辅助工程的中标合同后,更坚定了天津电建进入核电施工领域的信心。2010年 9月20日,由该公司参建的广东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一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电力装机已达到9亿千瓦。

天津电建的核电发展史也从一个侧面鉴证了新中国核电发展的轨迹。

铸造精品   摘首个风电鲁班

2014年12月13日,随着最后一台风机顺利吊装完成,天津电建承建的华能江西蒋公岭风电场工程圆满完成。至此,该公司已移交风电机组容量突破300万千瓦。

2006年,天津电建开始进入风电施工领域。2007年成立了风电事业部,相继从各板块选派精兵强将,充实到风电建设领域。随后,该公司又整合资源,成立新能源工程公司。2009年8月8日,天津电建参建了我国规划建设的第一座千万千瓦级风电示范基地——甘肃酒泉风电基地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该公司“追风逐日”战略的重要升级。

缔造精品,是天津电建人的经营宗旨。该公司多项风电工程获得行业优质工程,大唐(通辽)霍林河新能源有限公司扎鲁特197.05MW风电场工程、大唐吉林向阳风电场一期(400MW)工程获得国优银奖。2013年,由该公司参建的河北尚义龙源风电场(150兆瓦)工程摘得我国建筑业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成为中国风电史上产生的第一个“鲁班奖”。

目前,天津电建的新能源建设业务涵盖风电、太阳能、电站脱硫脱硝改造、生物质、分布式能源、合同式能源等新能源工程施工,风机安装单机容量从850kW到3MW。施工足迹遍布吉林、内蒙古、甘肃、河北、江苏等15个省((市、自治区)。

迎“风”起舞   你是风儿我是沙

 自2006年进入新能源施工领域以来,天津电建先后承建了80多个风电项目,完成30多项脱硫脱硝改造、热网工程、太阳能发电及合同式能源项目,积累了国内外主流风电设备各类型机组的施工经验,锤炼出一支专业化的人才团队。

2006年,该公司成功中标内蒙达里风电工程。80后的白阳与他的同事扛起行囊,踏上了开往西北的火车。达里工程地处荒原野岭的风口地带,平均海拔1700米以上,气候环境恶劣,地质状况复杂,生活条件艰苦,建设形势严峻,寒风冷雨、昼夜温差……无法规避的客观困难率先于工程建设考验着他们。作为第一批奔赴现场的人员,白阳深深地理解新业务拓展的重要意义,一心一意扑在了风电建设上。

2008年是达里现场施工任务最重、挑战最大的一年。因为风大、雪厚、气温低,冻土、泥泞、无霜期短的北方高寒环境,工程进度缓慢,利用间隙的好天气加班加点抢工期是经常的事。为此,许多员工多有怨言。“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身为现场经理的白阳没有随意苛责员工,自己操起工具包、爬上塔筒、打通螺丝,和施工人员吃在一起、干在一起。经过大家顽强的努力,硬是提前完成了吊装任务。

在四期工程面临着交机的紧要关头,从工程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的调配,再到与甲方的协调,最忙碌的人莫过于白阳了。风电现场各区域间相距甚远,由于长期的“长距离”奔波,他的脚肿得鞋也穿不下,皮磨破了,沙粒嵌进了肉里钻心的疼,但他依然不肯休息,一瘸一拐地坚持在施工现场。

从四期工程开工以来,他没有一次离开现场。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他旧病复发,昏倒在办公室门口,被人发现送往当地医院。但他在医院只待了三天,便不顾医生的劝阻,迫不及待地返回了工作岗位。

正是在这些基层先进人物的感召下,天津电建加力调整业务机构、倾心助力绿色能源建设的目标才能够“开花结果”,从2006年的一个风电工程到目前新能源建设步入快速、规范的良性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