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得劲风助腾飞
——天津国电洁能电力有限公司风电建设纪实
彭诗瑜
天津国电洁能公司沙井子风电场座落在滨海新区大港地区,青静黄排水渠以南至河北省边界的北排河及沧浪渠区域,规划装机规模200兆瓦,分四期建设,总投资约20亿元,是天津市目前最大的风电企业。
项目全部采用国电集团下属联合动力公司自行研发生产的适宜低风速风场的1.5兆瓦 机型,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向电网提供3.89亿度的绿色电能,按每户年用电量2000度计算,可满足20万户居民一年的用电量,相当于每年可节约13.6万吨标准煤,可减少粉尘约9.24万吨、二氧化碳约33.88万吨、二氧化硫约1.024万吨、氮氧化物约0.508万吨,对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驭风而舞 不畏困难
2008年8月,大港沙井子风电项目前期工作拉开了序幕。风电开发,面对相对陌生的领域、相对单薄的人员结构、相对生疏的专业技能,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要承担起四期200兆瓦风电项目的开发,困难和压力可想而知。
项目跑办之初,滨海新区的土地资源已日趋紧俏,要想找到合适的场址谈何容易。与此同时,多家企业也瞄上了滨海新区,准备开发风电项目。公司领导班子迅速行动,第一时间成立了项目部,在兼顾滨海燃气电厂正常生产运营的同时,紧锣密鼓地开始了风电项目的前期工作。
凭着磨破嘴、跑断腿的坚韧毅力和不怕吃苦、不厌其烦,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四不”精神,筹建人员上跑天津市政府,下跑大港区街镇,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无数次协商之后,他们终于争取到了沙井子河道滩地的土地使用批文。在寸土寸金的滨海新区,利用河道内闲置土地建设风电场,就意味着可减少征地投入3000万元。他们以最快速度抢占了制高点,迈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第一步。
2009年12月25日,沙井子风电一期工程获得天津市发改委核准,2010年3月31日,天津洁能公司正式成立,紧接着一批又一批的建设者开始进驻沙井子。
为了一期工程如期投运,建设者们与时间赛跑,有时一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最难忘的是那些雨季作业的日子。一到雨天,这些盐碱地就变成了烂泥地,越野车一不小心就会深陷泥沼不能自拔,就连铺好的等级公路也会被轧的坑坑洼洼,泥泞不堪。为确保施工进度,他们买来枕木和钢板垫路,一段一段拼接,一段一段向工地延伸……
2011年大年初二,当浓浓的年味依然在不断的鞭炮声中弥漫时,洁能人已经回到了工作岗位。没有一个人请假,没有听到一声抱怨,有的只是风电作业现场那一个个让人感动的场景:现场安全员张效彦,人送外号“张三严”,即:严格要求、严密检查、严细考核。要是被他发现不安全现象,一定按原则办事,绝不含糊。风机安装期间,交叉作业较多,张师傅就每天奔波在间隔四、五百米的各工作面,往往是吃在现场,干在现场。一期工程下来,33个工作面,他踏破了三双胶鞋。
工程部主任李文凯,父母住在河北省邯郸市。2011年2月份,就在风机等待送电并网的关键时期,家里打来电话说父亲病重,可是作为工程技术的负责人,他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他默默收起了焦急和牵挂,在工地一直坚持到大年三十,才匆匆赶回家。然而仅仅陪了老人两天,大年初二当得知并网事宜有眉目时,他又赶回了工地。
还有身患糖尿病工作起来如“拼命三郎”的李树桐,带领监理及施工单位早出晚归,保质保量七天完成一期所有风机的电气终检任务;还有58岁即将退休却依旧奔波忙碌的刘进全,还有爱企业不计个人利益得失的潘刚,还有……
三十二个月,沙井子风场一、二期机组相继竣工,大港风电的建设者们,像孕育自己的孩子一样,操劳着,奔波着,付出着,奉献着。看着一座座风机拔地而起,再多的辛苦和汗水也觉得非常值得。有这么一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团队;有这么多不求回报,甘于奉献的员工,还有什么样的高峰不能攀登,还有什么样的困难不可战胜!
追风竞逐 技术领先
按照常规惯例,风机的动态调试只能在送出线路反送电,集电线路带电后进行,每一台调试均需1天以上时间。大港沙井子一期工程前20台风机拟在2011年2月份大风季节的最好时段投产并网,如果20台全部在并网时调试,就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将会少发300多万元左右电量。为尽量缩短受电后到风机并网这一段宝贵的调试时间,洁能公司工程建设者们决定攻克这一技术难关,创造条件把常规受电后才能进行的调试工作提前进行。
当时,用发电车进行风机的动态调试在国内还没有先例,更没有现成的参考技术和经验可循。天津洁能人决定做做这个先吃螃蟹的人。
由公司工程部负责的技术攻关小组成立了。经过相关技术人员与风机主机制造厂家、配套变频器厂家的一次次沟通,反复讨论,计算试验数据,定制一台690V、160KW柴油发电车的详细方案很快拿了出来。在与发电车制造厂家进一步研究有关保护装置的设计后,造价20万元的发电车仅用了15天时间制造完成。
现场进行第一次调试时,当这台黄色柴油发电车神气活现地到达工地时,大家既新奇又怀疑地围着它议论着,而工程部的每一个人却显得信心十足。他们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用5х35平方毫米电缆接至风机变频器电网侧和干变开关上口,并采取措施确保箱变等非调试设备与发电车及风机调试设备的有效隔离。当电源接通,风叶缓缓转动起来的那一刻,大家不由自主的欢呼起来,试验的一次成功一下子扫除了大家身心的疲惫。
此后的时间里,大家加班加点,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第一批20台风机的动态调试工作。
2011年2月15日,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电网调度同意风机并网,但只给12个小时的时间。
“让大风来得更猛烈些吧”,洁能风电人从心底里呼唤着。
一台、两台、三台……当巨大的电流通过机身时,一片片风叶缓缓舞动起风的奇迹。6小时50分,20台风机全部顺利并网,这不能不说是天津洁能大港风电人的一项创举,更创造了联合动力机组并网速度的全国纪录。
国电集团号召全体职工学习苏龙经验的第一条就是要学习他们“积极主动的市场意识”,天津洁能公司这一举措,也正体现了他们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意识!
打造精品 凝心聚力
风电投产之初,设备运行与维护总是需要不断地磨合与调整,为了全面提升风电运维质量、精益化设备管理水平,优化风机运行方式,2013年9月,一支全部由公司青年骨干组成的风机维护队成立了。他们平均年龄只有34岁,既有新毕业的大学生、又有具备一定检修经验的中坚力量。作为风电人,面对困难的挑战,他们不畏缩,经常远去其他风场学习,一呆就是十几天。为了把先进消缺经验和对标管理运用在工作中,他们吃住在风电现场,研究对标管理各项数据,在原有风电对标指标的基础上,增加同地区不同风场之间机组可利用率、维护时间、故障时间以及缺陷次数等指标对比,从中找出不足,确定提高方向,总结提炼出一套适用于沙井子风电的风机运维管理模式。在一年多的实践工作中,这支队伍由开始跟着机组厂家巡视检修,到现在已经成为个个独挑大梁的精英骨干,正是他们不分日夜地付出,才使得我们的设备可用率达到99%以上,我们的风机维护队,好样的!
风电的工作环境相对其他电厂是恶劣的,风电人在辛苦工作之余,不忘利用周边环境自娱自乐:办公楼旁,一块块整齐菜地,是他们自己开垦出来的小天地,各种时令蔬菜,一应俱全;新建的篮球场成为风电人聚会欢乐的场所,工作之余他们往往聚集在这里,一项项自己设计的趣味比赛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公司领导也时常去风电现场与坚守在那里的一线职工谈心,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及工作状况。
锐意进取 谋划未来
截至2014年底,天津洁能公司共实现安全生产1423天,累计发电量25536万千瓦时。2015年,洁能公司将精心谋划、细致安排,克服重重困难,力争完成三期风机的正式并网;做好沙井子四期项目的设计优化;继续保持风电开发的可持续性,力争沙井子风电四期2015年下半年开工建设等工作。这些工作任务安排仿佛滴答滴答的倒计时钟,时刻提醒着洁能公司的每一个人,为确保华北电力公司今年风电投产“保五争六”目标的实现,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绿色能源,天津洁能公司大港沙井子风电场的每一名员工正在与时间赛跑,与大风竞逐。
未来,天津国电洁能电力有限公司将一如既往的秉承“严格、高效、正义、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强化“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借助天津市、滨海新区快速发展的机遇,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的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推进新能源建设。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推广绿色可再生能源起到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为天津市、滨海新区经济腾飞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