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道”不了情

 


 


 “五大道”不了情

——记天津电力建设公司员工方博

陈 超

2014年10月,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天津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9集人文纪录片《五大道》在央视播出后受到广大观众、专家学者热议,反响热烈。在《空间》一集中,一个带着眼镜、文静、清瘦的年轻小伙出现在镜头中格外引人注目。

说引人注目,是因为在央视这部大型文史类纪录片中,被采访者不是中外著名学者,就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今年还未满而立之年的他能出现在镜头中,自然引起了更多的关注。他,就是中国能建天津电建的员工方博。

注定的缘分:我与解放桥“同日生”

聊起被央视采访的这份“殊荣”,内向的方博略显腼腆。他说那是2013年夏天的事情了,央视的编导找到他,让他聊聊关于天津解放桥“前生今世”的故事。


津门土生土长的方博,打小就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饱含深情,大学期间,更是对近代天津的文史知识着了迷。“那时候,公司的办公地点就位于原法租界内,解放桥就成了我每天上下班的朝夕相伴的‘好友’。通过上网查阅、到旧书市场收集老照片对比,跑图书馆查资料,我最终在民国年间出版的《益世报》中查到,解放桥并不是传说中法国设计师埃菲尔设计的。而是由当时17家中外知名工程公司参与竞标、从31多个方案中脱颖而出,于1923年开始建设的。”翻看着那些或是由自己亲手拍摄、或者历经艰辛收集到的资料,方博如数家珍地谈到,“后来,我了解到解放桥建于1927年的10月18日,竟然跟自己一天生日,我想和解放桥真的有段‘前世情缘’吧。”

之后,方博对解放桥的研究更加一发不可收拾。通过大量、繁复的对比、调查、现场勘查等工作,他发表了多篇关于解放桥的文章,为研究近代天津近代租界文化提供了许多重要史实资料。这些作品也曾在《今晚报》、《中老年时报》、《天津档案》杂志上发表。

百年中国看天津,天津是近代中国的缩影。方博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力去帮助人们近距离地解读一个个独特的历史街区、城市建筑,用他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着这座沧桑大都市的斑驳历史。“通过翻检那段苦难而辉煌的岁月,从而激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我觉得,这就是央视这部拍摄《五大道》纪录片的出发点,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方博严肃而深有感触地说道。

前进的动力——留住城市的记忆

其实,方博其实还有另一个身份——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的成员、《解放桥的前世今生》的作者。

2006年,国务院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这一天,天津保护文化志愿者们聚在了一起,他们共同的心愿是:保护文化遗产,留住城市记忆。2008年,方博成为了这个团体中的一员。工作之余,他与志同道合的队员们穿梭于天津的一条条老街道、老建筑、老桥梁间,为保护这些有故事的“长者们”的做着义务宣传、拍照。“我们这团队核心志愿者20余人,外围的志愿者近百人,成员年龄从17、18岁的在校生到60、70岁的离退老人,大家因同样的志向而走到了一起。”方博介绍说。

方博回忆道:“2008年时,我们得知一家开发商要在五大道附近拆除有近百年历史的老房子,建设商业综合楼。由于五大道区域的建筑基本都是最高3、4层的小洋楼,一旦这个高层商业工程动工,将对五大道整个人文、建筑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队员们得知消息后十分焦急,纷纷在四处奔波,有的队员还撰写文章在《南方周末》等媒体上疾呼。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大道的拆迁计划在我们的努力下停止了。”

扎进浩瀚的书海、自费购买摄像器材、学习摄像技巧、外出拍摄忍受冬冷夏热的烦恼,拍摄时遭受“闭门羹”……这些都成了方博在保护城市遗产时的“家常便饭”。“记得为了拍摄解放的开桥壮观景象,方博那几天几乎每天下班后都要到桥下等着,有时一等就是两三个小时”,方博回忆道:“最难受的严冬,因为要保证摄影效果,三九天里都不能带着温暖的厚手套,几个小时下来手都冻得生疼。而为了拍摄孙中山、张学良与赵四小姐、梅兰芳等历史名人曾下榻的利顺德饭店的百年历史风貌,我们曾围着饭店骑行了10余公里;有时需要爬上只有几根铁条搭成的老式梯子到高高的屋顶,只为拍摄一张百年洋楼的全景照片”,方博转而谈到:“但是看看经过我们的努力,确定了历史名人张勋、小德张、抗日英雄马占山、李文田在津故居、房产等有意义的成果时,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现在,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有了自己的网站、还开通了名为“天津记忆”微信号,吸引了更多有志于加入的志愿者们。2008年,该团队在“首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评选中获“年度贡献奖”,得票率居各获奖团体之首。

我的收获——在工作中得到更多启发

“近年来,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工作因这个爱好而大受裨益。”方博心得意满地告诉记者。

方博的工作是负责天津电建的海外市场开发。多年来,工余的爱好非但没有对他的本职工作造成影响,反而很多工作的进步都是来自于在遗产保护活动中得来的收获和启发。

“我在翻阅资料时得知,早在近百年前,解放桥就是由法国的达德、施耐尔公司的联合体以总承包的形式中标的,而施工和设计分别是法商永兴洋行和美国的施泽尔桥梁设计公司”,方博侃侃而谈到:“这种EPC总承包正是目前公司转型升级的大方向,而要成为更加有实力的国际型工程公司,项目的高端化、标准的国际化、采购的全球化、配置的属地化是公司在海外工程管理中的必然选择。”

工作中,方博更将从多年查阅档案、资料保存、整理、分类、汇总养成的缜密、细致的逻辑思维能力、材料审查的严谨能力全部“移植”到了市场开发的资信管理中。特别是因为在收集五大道、九国租界等国外文献资料时,方博还加强了英语的学习能力,为自己的从事的海外工程市场开发工作奠定了良好的语言基础。

“市场开发工作中,与客户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每当遇到沟通困难时,我就拿出在遗产保护中我锻炼出来的与人沟通的技巧和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与沟通者先做朋友、建立感情基础后再进入困难的沟通过程。这个做法已经屡试不爽了”,方博颇为得意地告诉记者。

《五大道》的热播必然唤起更多人对历史遗迹的关注和保护意识,方博和他的志愿者团队们也依然会为这项有意义的公益活动而继续奔走、呼吁。多年后,他们故事也将成为历史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作者单位:天津电力建设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