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电力 情牵大“家”
——天津电力学会“科技之家”活动侧记
休闲、娱乐、锻炼、旅游……人们常把退休后老年人的生活形容为“老有所为.老友所乐”。形象的比喻为“最美夕阳红”。然而有这样一个老年群体,他们义无反顾、风雨无阻、矢志不渝、乐此不疲,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参加一项大“家”的活动,这就是天津电力学会组织的“科技之家”。
早在1985年底,正值辞旧迎新之际,天津电力学会举办迎新年茶话会。很多应邀参加的离退休老工程科技人员,提出开辟科技人员活动场所的建议,得到了公司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经过精心筹备,1988年1月7日,“科技工作者之家”终于成立,从这一天开始,每周四上午成了他们固定的活动日,尽管当时还没有“家”的概念,但从这一天开始,只要到了活动日,无须通知,无需转告,大家都会从自己的小家里来到这个大“家”,聚在一起,开始了他们更加丰富多彩的“大家庭生活”。1996年2月9日,活动有了固定的场所并正式更名为“科技之家”。
从“科技之家”诞生之日起至今,已经经历了近30年,家庭的成员在变,活动内容在变,但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一颗热爱事业、关注科技、心系电力的心始终没有变。这期间,“科技之家”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参观疗养、考察学习、咨询座谈、慰问联谊……“科技之家”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
不仅如此,天津电力学会作为组织单位,给予了“科技之家”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借助这个平台及时反映科技工作者的呼声和要求、维护合法权益,更好的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充分发挥老科技工作者的一技之长,把党的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上,为“科技之家”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科技之家”活动的经验曾受到广泛关注,原电力部部长史大桢和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的领导曾专程来津视察“科技之家”,给予很高的评价。天津市科协也曾多次介绍和宣传天津电力“科技之家”的经验和做法并向全市企业、学会交流和推广。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新的时代赋予了“科技之家”新的活动内涵和形式。聚集在大“家”里,老科技工作者们把目光和重点放在了最新电力科技上,治理雾霾、电线除冰、特高压、智能电网等成了他们研讨和热议的重要话题。
现在经常参加大“家庭”活动有四、五十人,最小的年龄60多岁,最大的已经80多岁了。他们大多数人常年从事电力技术、科研和管理工作,对天津电力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一生衷情天津电力科技事业和发展,对天津电力有着特殊感情,尽管从工作岗位上已经退下来,但他们的心一直牵挂着电力事业,牵挂着科技发展,他们还想用自己的力量、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为天津电力科技进步出谋划策,尽一份微薄之力,期望天津电力蓬勃发展。
尽管年事已高,尽管身体欠佳,他们始终坚持活动。他们执着的动力何在?他们的大多数人的回答,让人感动。谈到参加“科技之家”活动的感受,很多老科技工作者感触颇深,他们说:执着来自于对天津电力的特殊感情;凝聚力来自于对电力科技的兴趣和热爱。虽然他们要面临种种困难,但是始终如一的参加大“家”的活动却是他们自觉自愿、无怨无悔的人生选择,增进感情,关注发展,献计献策成了“科技之家”的恒久不变的话题和行动。
说到大“家”,不能不说“家长”。已经是第四任的樊天昌是现在这个大“家”的掌门人,他每次活动前都提前做好各种准备,查资料,寻文件,印材料,备议程,勤沟通,还要问寒问暖,促膝谈心,慰问安抚,了解和掌握每个家庭成员的情况与需求。他把管好这个大“家”当成了一种生活乐趣,一种人生追求,尽管辛苦但却乐在其中,他的以身作则影响和带动了大家,增强了“科技之家”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科技之家作为天津电力老科技工作者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业已成为天津市电力公司和天津电力学会与电力老科技工作者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体现了公司对老科技工作者的“政治上爱护,生活上关心”。伴随着天津电力的发展,“科技之家”必将历久弥新,焕发出新的青春和朝气。